黄昏以后,灯还亮着


  我小时候特别怕打雷。

  天一黑,窗外一道闪电劈下来,照亮整个屋子,我就会吓得缩在沙发角落里,把抱枕扣在头上,像只仓皇的小猫。你那时候总在厨房里切菜,刀碰到案板的声音节奏分明,锅里冒着咕嘟咕嘟的泡泡,空气里是青椒炒肉和冬瓜汤混在一起的香气。你不说话,但我知道,你知道我怕。你从不问我“怕不怕”,只是端来一碗热汤,放在我面前,轻轻地说:“喝点热的就不怕了。”

  你总是这样的——不说安慰,却把所有的爱藏进最日常的动作里。

  小时候家里不大,厨房就在客厅边上。你炒菜的时候,我就在餐桌边写作业。油烟味、炒菜声、还有你偶尔哼的小曲,混在一起,是我童年里最熟悉的安全感。

  而他呢,总是晚上才回来。钥匙转进门锁那一刻,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抬起头。门一开,是一身油腻工装的他,手上带着一点金属的味道。你问:“吃过了吗?”他说:“吃了点。”然后坐下喝点水,摸摸我的头,再顺手翻翻我作业本上的红笔痕迹。他不多说话,眼神总像在想别的事,但我能感觉到,他在看我。

  那时我以为他不怎么重要。你会陪我做手工,会半夜醒来看我发烧,会在小摊上给我买喜欢的发卡和贴纸。你像灯,照着我日复一日的成长;而他像风,来去悄无声息,我抓不住,也不太在意。

  可后来有一次,学校组织亲子运动会。你临时加班去不了,他来了。他穿着宽大的外套,拎着早饭站在校门口,略显尴尬地朝我挥手。我们配合很生硬,他不会系绳子,不会喊口号,跑步也跑得慢。可在我摔倒的那一瞬间,他第一个冲了上来,抱起我,拍着我背问:“疼不疼?”我嘴上说不疼,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。

  他不太会哄人,只是把我轻轻背回了座位。那天下午,他没说几句话,比赛也没赢。但回家后,他把我们拿到的奖状小心地贴在墙上,歪歪斜斜的——是他第一次为我贴东西上墙。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,最后说:“还不错。”

  那天晚上你回来,看见那张歪着的奖状,笑着说:“太丑了。”他没有反驳,咧咧嘴,说:“我也觉得。”

  那天我第一次明白,也许他不擅长表达,但他其实一直在努力靠近。

  长大以后,我开始发现很多小时候看不到的东西。

  你总是把家照顾得很好,好到让我误以为,只要你一个人在,这个家就永远不会倒。你教我写字,教我做人,教我礼貌、懂事、克制。你像一把伞,把我挡在风雨之外。

  但那些晚上他骑着电瓶车在雨里回家,把湿透的鞋子脱在门口,轻手轻脚走进屋;那些我睡着以后,他悄悄往我书包里塞牛奶和铅笔;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出现在我的记忆正中心的片段,其实都在无声地说明——你是光,但他,是光之外的影。

  光不能没有影,影也离不开光。

  你们一个在厨房,一个在阳台,一个说“快去写作业”,一个说“别太晚睡”。你是我的习惯,他是我的背景;你让我安心,他让我学会承担;你教我如何被爱,他教我如何去爱别人。

  我最想念的画面,是你在厨房,他在晾衣。锅里咕嘟着汤,阳台上滴水未干,屋里一前一后,是你们两个在为我撑起整个世界。

  黄昏以后,灯还亮着。不是一盏,是两盏。

  有光,有影,才叫家。


文章作者: wu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wu !
评论
  目录